前言

2001年11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西方舆论不无惊讶地注意到,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昔日的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近年来已经崛起为世界第六大工业国和值得钦佩的出口大国。2009年此类宣告就又再度过时了: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国民经济体,并且很快就将取代德国成为世界出口冠军。


现在对中国议论纷纷 – 但是怎么议论地呢? 公众舆论对华报道的主流视角为,这个国家的崛起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中国加入自由的世界市场受到了欢迎,它开放了拥有13亿中国消费者的市场激起了我们巨大的期许。此外有可能出现一场新的“黄祸”,因为此时中国是以战斗力强劲的经济竞争对手的面貌出现的,不仅凭借其倾销性工资夺去我们世界贸易的部分份额,充斥我们的市场,而且早已有组织的吹响了针对我们最神圣之物,即德国中小企业技术上 Know-how 的冲锋号。政治上则再现了一种矛盾感情:一方面德国的政治与经济精英期盼,从这个重新强大起来的亚洲大国身上及与其维持的良好关系中有所斩获。另一方面柏林和华盛顿都意识到,自己的对手是一个日益自信的不那么容易顺从与被他人为自己的世界政治利益而左右的大国。人们震惊地发觉,中国领导层中聚集着“依旧”相当“共产主义的死脑筋”,他们不重视人民的民主与人权,不承认“西藏”属于达赖喇嘛。他们对公众舆论 封闭,通过捉摸不透的诡计与角逐维系着国内的权力,时至今日,反对派与西方资助的非政府组织均无法接近权力。反过来,中国领导层迄今相当地毫无疑义地获得了成功,那就却又令人不得不钦佩。因此,那些观察中国的西方普通百姓们的评价便是一个掺杂着无知、敌意与兴奋的恼人混合。


左翼舆论眼中的中国形象也绝非更为客观。一方面,这种形象打上了怀旧的情愫,人们将自己的期盼与希望寄托在毛泽东、人民公社和文化大革命上,因此,左派喜欢将今日中国想像为各种最野蛮的资本主义境况之集大成者。很多时候,他们的新闻报道与分析都充斥着数百万忍饥挨饿的民工,给人的感觉几乎是,如果说中国在实行30年市场经济之后已经尽一切可能地接近“文明”世界,那么他们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便已经被缴了械,仿佛中国通往资本主义的长征没有更多需要解释的了。要么就是干脆固执地相信共产党及其进行的阐释,即中国仍然走在通往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过这条道路要比人们想象的遥远一些,也包括为了提高社会生产力而在小范围内绕行资本主义的道路。


本书与上述各种诠述全然不同。它对毛泽东时代的社会主义提出了批评,但没有对中国向市场经济的过渡表示赞成。它关注着一个发展中国家崛起为资本主义大国,但没有将这个国家的进步与中国人民的幸福混为一谈。它注意到现代中国的成功以及老牌世界大国对此加以遏制的努力,但没有在这场早已开始的较量中偏袒其中任何一方。本书反而不无嘲讽地注意到,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有关资本主义秩序特点的断言已经多次被证明是正确的,即“ 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最初,老牌帝国主义国家用炮舰打开了通往中国的道路,毛泽东逝世后,中国共产党人出于民族的考虑而向西方世界靠拢,逐步摒弃了替代性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结果西方资本主义成功地“根据自己的设想建立起了一个世界”,没有共产主义这一例外。目前,正是建立起了一个皈依资本主义的中国这一成功令他们头痛,因为“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转向资本主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无情反击的“重炮”......


内容简介


本书开篇即翔实回顾了社会主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分论述帝国主义列强用武力打开了中国的大门,由此造成的内部瓦解以及国共两党旷日持久的内战。1949年毛泽东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社会主义的人民共和国由此成立。借助建设时期、第一个五年计划和大规模群众运动解释并批评中国民族共产主义的经济与政治。本书对国家计划的价值生产原则及中国的特殊情况进行了分析,阐述了社会主义国家政权与人民之间的关系以及毛泽东的路线,即依靠“群众的创造力”,日益征用群众参加雄心勃勃的国家建设。此外,本书还研究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政策、朝鲜战争以及它与苏联的友谊与决裂,决裂揭开了共产主义集团灭亡的序幕:民族主义战胜了共产党的国家理想社会主义。


第二部分描述了资本主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阐释了中国在1978年决定加入世界市场的时候本国的议事日程都有哪些政治经济方面的内容,加入世界市场旨在从此借助资本主义手段和外国投资实现大国的崛起。整个经济连同所有设备与活资产都日益遵循一个新的准则,即:从集体和计划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的所有人都必须也可以赚钱,而且要赚世界货币,由此,中国的平均主义社会分裂成阶级社会。本书分析了中国“制度转轨”的具体实施情况,出现了哪些经济现象与结果,以及所有这一切对中国社会、社会主义中国和共产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中国共产党开始进行“原始积累”。

凭借最近二十年作为资本投资地取得的经济成功,中国现在提出了要求,希望利用所有国家作为自己的原材料供应国和出口市场。不仅如此,中国开始加入围绕全球权力制衡的战略竞争。
第二部分最后一章阐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政策和美国及其他国家对中国雄心采取的遏制政策。这一蕴含战争危险的竞争是世界政治中近几年才出现的新事物,其原因在于两个主要竞争对手在“全球化时代”经济上相互依赖:中国想成为世界大国。


常用缩写:


AS = 邓小平(1985年)选集(1975-1982),第一版,北京。
BR = 柳随年/吴群敢(编):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简史(1949-1984),1984年,北京。
CA = 当代中国研究(China aktuell. Journal of Current Chinese Affairs),汉堡。
CL = Staiger, Brunhild/Friedrich, Stefan/Schütte, Hans-Wilm (编):中国大辞典(Das Große China-Lexikon),达姆施塔特,2003年。
GS = 相反的立场,政治季刊。